各个学校的录取过程是不一样的,但 主要的方式分为两种:研究生院向系里推荐和系里向研究生院推荐。前者的过程是:研究生院收到材料后先筛选一遍,淘汰多数之后,把剩下申请材料的送到系里,这就是 recommend to the department,然后再由系里决定是否发放奖学金。这种情况下,一般至少是有 admission 的。后者的过程是:由系里先审材料,觉得好的就留下来;这时候,至少已经有 admission 了。然后,系里把这些材料送到研究生院进行存档,通知研究生院系里的录取决定,称之为 recommend to the Graduate School;有时候甚至由研究生院决定一些 fellowship 奖学金的人选。毕竟正式的录取要通过研究生院的,系里只能决定是否给你钱,然后由研究生院给你发正式通知。 两种录取流程的差别并不是很大,其实主要就是对于申请费和正式 GRE、TOEFL 成绩的要求。研究生院对这个一般限制得比较严格,系里就稍微松一点。这一点在前面的一章中已经讨论过了,这里不再重复。即使是在由研究生院先淘汰一部分申请者的录取流程中,系里的决定也是其主导作用的。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系内审理申请材料的过程。 首先,所有系里的申请材料都会在系里的秘书那里汇总,小秘先根据招生要求整理出一份名单,列出本次申请中符合条件的人。同时小秘会将这些人的申请材料分门别类,按每个人的姓名、学校、GPA、GRE 和 TOEFL 成绩、感兴趣的方向等等分好。下一步的工作,就是等待教授的挑选了。 系内凡是要招学生的教授,他们都算是 Admission Committee 的成员。说实话,在招生的过程中,由于申请材料实在太多,很多人的材料看起来没什么大区别,教授很难决定到底要谁。这个时候,一些随机的因素就成了录取的关键。 教授拿到申请材料之后,就根据小秘提供的信息,先划掉大部分申请者(至于划掉谁,的确非常偶然,甚至随机划掉的可能性都比较大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毕竟申请人太多了) ,然后看一看剩下这些申请者的 PS、推荐信、成绩单等等,就基本上可以决定了。如果有熟人推荐,那么推荐意见将起到决定性的因素。如果系内有来自中国的教授,经常他们的意见会占主导地位。不要以为美国大学对中国国内的情况不熟悉,中国大学的排名他们心里也是有数的。在美国有那么多中国人,不同学校学生的质量很容意就能知道。 对于录取的过程,我们对申请者给出一些意见: 1.材料 好整理清楚,能打印就打印。那么多东西,谁有工夫细看呢?有些人的材料乱七八糟,纸张大小不一,手填的字有时候还很马虎,让人觉得不是很认真,相应就减小了很多录取机会。 2.推荐信基本没什么用。美国大学的老师都知道中国学生的推荐信是自己写的,而且有些话近乎千篇一律, 没什么用,也就是随便浏览一下的东西。 3.GPA很重要。因为这是 真实的东西,不过是没有教授会拿着计算器来计算你的精确 GPA的,否则会累死的;对于成绩单,一般也就是扫一眼,看个大概。 4.GRE、TOEFL 成绩的高低没什么决定因素。机考时代的 GRE 分数是没有价值了,不过由于 TOEFL 有一个听力部分,所以占的比重相应大一些。 5.研究经验很重要。能帮教授干活的人肯定 受欢迎。 6.套瓷比较有用。在那么多差不多的申请者中,教授如果知道你的名字,起码会把你的申请材料拿过来看看,也会稍微看得仔细一点。 7.学校的牌子很重要。名校的申请人多,可供参考的样本基数也很大,容易让教授做出比较。而没什么名气的学校的申请者,教授也不知道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,很难判断,所以录取机会就变小了。而且名校的口碑一般来说会好,正所谓前人栽树,后人纳凉。 这样下来,被录取者的名单就已经基本确定了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
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